2006/01/11

「中國狂想曲」 ─ 苦難時代的作曲家冼星海



中國
於十九世紀至廿世紀中葉,可說是個苦難的年代,洗星海身為中國廿世紀三○年代的作曲家,背負著藝術的熱情與民族的苦難!當時很多音樂家都是在正當壯年的時候,也就是創作生命最旺盛的時後,遽然而逝,往往留下經典的未完成之作,黃自的「長恨歌」,冼星海的「中國狂想曲」,皆在這種無奈與惋惜中,留給我們深沉的感慨!

冼星海的悲劇故事,更令人鼻酸,因為政治信仰的關係,寄身異國,甚至不得不改名換姓,對祖國滿腔的熱情,被封在中亞的朔漠之下,在戰亂與饑寒中掙扎著生存,也掙扎著創作。困在中亞的哈薩克,作為一個中國苦難的作曲家,於貧病交加之下,生死彌留之間,猶寫下「中國狂想曲」,正所謂天涯望鄉路何遠!那份悲苦,怎是我們所能想像!

多年前無意中看見中國狂想曲的錄音帶,買了來不及聽,就寄給當時在加國讀書的親人,後想去再買卻一直買不著。那捲錄音帶,是由香港泛亞交響樂團演奏,據說是這首曲子首次公開演奏,因冼星海重病下於逝世前的力作,用了相當多中國音樂的素材,要演奏這首曲,需要克服相當多的困難,當時這首曲能面世,是很多有心人,花了相當多的心力!

去年是冼星海的百年誕辰,澳門為他舉辦了一個紀念展,我就在咫尺,卻竟然錯過了,近日在看網路資料時才發現這則消息,若有所憾!

在洗星海的眾多作品中,最為燴炙人口的應是「黃河大合唱」,尤其經改編為「黃河鋼琴協奏曲」後,更是家喻戶曉,但聽過「中國狂想曲」的恐怕不多!這一首曲子,是音樂家於去國千里下,一方面貧病交迫,一方面回國無日,在思鄉、思親、思故土的強烈情懷下,以他所熱愛的故國音樂旋律,在生命的最後階段,譜下他對熟識的故國河山與人情舊事最後的想望!



冼星海出生於澳門(1905.06)的貧苦海員家庭,曾先後就讀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(1926),及國立上海音樂學院(1928),是有名的「南國簫手」和青年提琴家。1929年夏,因參加過激的學生活動而被學校開除,同年赴法國勤工儉學。為了生活,他做過餐館跑堂、理髮店雜役,常常處於失業與飢餓中,在艱苦的半工半讀條件下,他先後向巴黎著名的小提琴家奧別多菲爾、作曲家加隆、里昂古特、丹地等學習音樂,後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,師事法國印象派著名的作曲家杜卡斯。

0 Comments:

發佈留言

<< Home